感受和情绪会有多个层面,必须一个层面一个层面地上升,就像我们的身体对音乐的感知一样,音乐可以从我们脚到胃,到心理,再到头脑。我们听邓丽君的歌时,就是这样的感觉。我们身体所有的部分都是高度智慧的系统,你用哪一部分应对外在的世界都很好,但是你必须要准许孩子在0~18岁的时候,把这些部分逐步发展起来,让它成长。
什么叫准许?举个例子,所有的孩子遇到麻烦的时候都会哭,所有的大人都怕孩子哭,说你哭什么,你为什么要哭?但大人并不知道其实哭非常重要,因为哭是身体内在的调节模式。如果你准许孩子哭,而且能够哭的话,那么这个孩子对情绪的把控会越来越好。
前两天在我们学校,一个男孩子抓住一个女孩子的头发,愤怒地抓着,并且哭着,我们赶快把他的手扳开,问他怎么了?他已经哭得泣不成声。按我们的模式是,第一给情绪命名,一个老师说,你看上去很愤怒,你想愤怒就愤怒吧,老师陪着你。被抓头发的女孩坐在那儿看着我。我问她怎么回事?她说我要出去荡秋千,没有邀请他,他就很生气。可是我有权利不邀请他,对吗?我说是的,你有权利不邀请他。我不知道她的话是不是表达了所有的真意,所以我说你确实有权利不邀请他,但请允许老师问他。我走到男孩面前,开始他的情绪很冲动,现在开始平静下来。问他怎么回事,他说她要去外面荡秋千,但不邀请我,所以我就抓了她的头发。我说她不邀请你,你很痛苦吗?他说不是的。我说她不邀请你,你承受不了被拒绝的感觉?他说不是的。我问了第三句,她不邀请你,你很愤怒,是吗?他说是的。我马上对他的老师说,刘老师你能把他的本子给我吗?刘老师说他不同意,不可以,我就对他说,我尊重你对我说不。这个孩子听完之后说“走开走开,你们俩都给我走开”,我们俩就走开了一会儿。这个男孩子就走开了,走到第十步的时候,从他后面的背影可以看出来,他一点愤怒都没有了,一脸轻松地走了。为什么?他怎么判断我们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?他是怎么样把自己的情绪缓解下来的?情绪是随着儿童年龄的长大一步步被调理的,长到青春期的时候,他对情绪的控制、调整的水平已经非常高了。等到孩子十四五岁情绪到来的时候,它的调整在内部已经处理完了,但这个过程是需要成长的。
也就是说,我们内在的所有机制都需要成长的历程,这是我们教育需要关注的内容。直到情绪发展到能成为我们的滋养者和支持者,我们可以准许和关注情绪的时候,我们才可以说懂得了爱人和爱自己。我们懂得了支持我们自己,这个成长历程需要18年来完成。这样的成长是全方位的、立体的和丰富的,拥有系统的生命状态。这样的人长到18岁以后,他就能够用自我去面对外在的世界;同时可以用这个自我连接内在世界,这样他的生命就会产生真正的连接。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为完整人。